详情信息

【教育随笔一等奖作品】感遇
[发布时间2019年5月27日]   [来源:]
 

感遇  

花桥集善中学  柯逸倩

    莫言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感言中谦虚地称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这不禁让我想起我那记忆模糊的小时候,那时我也是个小小的“故事家”,常常端着小板凳在围坐着我的小伙伴中间有板有眼地讲故事。尽管我的素材源自于那么几本有限的故事书,但这并不影响我的“听众们”的“雅兴”,我冗长而拖沓的叙述总让他们很着迷。后来长大了,常听昔日的伙伴说起在重新翻看我转述的故事时总觉得没有想象中的好看,总认为少了那么些绘声绘色的感觉。我笑而不答,我想我是在那个时代爱上阅读的,我醉心于故事中,再叙述时自然便多了自己熔铸于其间的情感。

    选择教师这个行业是我从小的夙愿,因为崇拜老师们讲课入神时的那种气定神闲,那种悠然自得。那时我就感悟到原来知识的世界中自有一片天空,里面星光粲然。一直以来,我最钟爱的形象便是一个站在悬崖峭壁边的古代男子的侧影。寒风中,他飞扬的头巾和随风舞动的衣裾成了我心中绝美的风景。他昂首望向苍穹,满眼的凄迷,这就是我一直仰慕的中国文人的那种孤独而唯美的忧伤。

    当我站上三尺讲台,真正成为一个教师的时候,我述说的欲望终于得到了满足。我酣畅淋漓,如痴如醉地叙述着。可是,众多的生词、语法点、语言点让学生“唏嘘不已”,最后觉得尴尬的那个人往往是我。我悲从中来,我觉得我失去了“讲故事”的魔力,就像童话中的那个小美人鱼失去了自己最为得意的声音,虽然能守在自己的爱人身边却终究得不到爱,其中的痛彻心扉也只有她自己知晓,我亦如是。可是,对于讲述,我仍乐此不疲。我知道学生们需要的只是时间。

    中国古代文人的高标独立深刻地影响了我。让我最为倾心的是他们对人生的理解。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嵇康临刑前索琴弹奏《广陵散》,苏轼屡次遭贬却仍不失其豁达从容。文人们的旷达、坦然和随遇而安在我们这个浮躁喧嚣的社会中也同样适用。现实生活太苦痛,我们能从先贤圣们那汲取一些力量,从他们的眼中读出对人生的坚定,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但是,毕竟年代隔得太久远了,孩子们的人生阅历也尚浅。我和他们在对英语文章的品读中,感悟着别人的人生,也在嗟叹着我们自己的命运。我想,很多东西,不一定立即便能参透,等到零星的点滴慢慢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对人生的理解,那也算是一种深层解读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反复强调文章背后的力量,想来学生也会认为我矫情,但我愿意固守着这份矫情并沉湎于其中。

    人生是一本大书,我们能讲得透的永远只是注释,其中的奥义只有经过他们阅历的发酵才会真正析出。我就这么波澜不惊地讲下去吧,让其中的一切随着他们的成长慢慢沉淀。人生永远是个无解的大命题,我们的求证要在时间中慢慢完成。我想,总会有那么一天,等到他们羽丰翼壮翱翔于天际之时,他们会突然的想起我们曾一起读过的某个故事,那时我便能从心底里长舒一口气了,至少能让我们共同品读的故事因为他们的经历而变得意味深长。

    其实,回头想想,处在众多压力下的学生们也殊为不易,书籍这个人类进步的阶梯还是让他们慢慢地登攀吧。想到这,感觉不淡定的反而是我自己了。记得下课或是放学后,他们传递给我的眼神,里面有着真诚的热情,还有上课受到表扬的开心或者被批评后的局促。我想,也许,我想说的他们都懂的。